中國文化通識|寺、廟、祠、觀、庵的作用大不同?

編輯︰流螢

  中國古代建築種類繁多,除了亭台樓閣,寺、廟、祠、觀、庵等建築也十分常見,究竟這些地方的作用是甚麽?又有甚麽分別?

  寺,原本指的是皇帝的行政機構,最早於北齊開始設立,直至清朝,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大理寺」,便是掌管刑獄案件審理的官署。

白馬寺
位於河南洛陽市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圖片來源:Getty)

  隋唐以後,以「寺」命名的官署數量愈來愈少,而「寺」一字在梵語中也有僧侶居所的意思,朝代更迭,逐漸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佛教建築專用詞。

  廟,一般指的是古代供奉及祭祀祖先的地方。《禮記》中曾提到,廟的規模有着嚴格的等級限制,凡有官爵的家族,都可按制度興建「家廟」,而「太廟」指的就是皇帝的祖廟。

  漢代以後,廟逐漸成為祭祀鬼神和敕封、追諫文人武士的場所,如觀音廟、孔子廟、岳飛廟等。

重慶關岳廟
重慶關岳廟,始建於明朝,是典型的南北朝宮殿建築。廟内大大小小的殿堂共有36間,當中有三重大殿,總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祠,和廟的功能有些相似,是為了紀念祖先和偉人而修建的處所,俗稱「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

  觀,在古代的作用是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台」,與道教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後來「觀」也成為了道教建築的統稱。

  庵,是古代的一種圓頂草屋,也指文人的書齋,像是有老學庵、影梅庵等。自漢代起,陸續出現了一些專供尼姑居住的庵堂,因此「庵」後來也泛指佛徒尼姑的住所。

  延伸閲讀:中國文化通識|佛教四大名山在哪裏?

相關標籤

學問勤中得 螢窗萬卷書

  成材必須苦學,所以有不少古語都與勤學有關,例如「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當中還隱含了一個典故。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出自汪洙《神童詩》,意思是學問需要勤奮學習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螢取光,勤奮夜讀詩書一樣。

  「螢窗」就是指晋人車胤的故事。車胤少年時十分窮苦,吃都吃不飽,更別說晚上有油點燈供自己學習了。為了能夠利用晚上讀書,他廣捉螢火蟲載在小袋子內,取螢火蟲的一點點光來讀書,終能成才...

王羲之的「墨池」

    我們日常工作常常會遇到困難,如果抱着「將勤補拙」的心態,必定事半功倍。《禮記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這句話就是說:別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別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夠跟這個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聰明起來;即使本質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剛強起來的。

  書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學不倦,甚至因為瘋狂寫書法,令到家中池塘變成一池墨水。

 ...

趣談中國文化;文房四寶

趣談中國文化|「文房四寶」是哪四寶?文房不是書房?

中國文化通識|古文獻「四大發現」是?

趣談中國文化;九州四海

趣談中國文化|「四海九州」指哪「四海」哪「九州」?

中國文化通識|龍生九子是哪九個?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