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9-24
1959年9月2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建成。從此,全國人民的代表將在這裏共商國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將在這裏謀劃國家大計。
1958年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期間,議定為慶賀共和國10周年盛典,要在北京興建一些時代紀念碑式的建築。當時萬人大會堂(後由毛澤東親自定名為人民大會堂)、歷史博物館、革命博物館和國家大劇院等建築被列入「國慶工程」。人民大會堂設計時周恩來總理提出「古、今、中、外一切精華,皆為我用」,不要受原有建築的傳統形式束縛,「以人為主,物為人用」。
1958年10月,人民大會堂正式動工。在集合當時全國各地的建築材料,加上工人的加班建設下,建設團隊僅用了十個月就完成了從設計圖紙,到所有裝修及設備的安裝調試,並於1959年9月24日建成人民大會堂。1979年1月27日,人民大會堂正式向各界群眾開放。
北京人民大會堂座落在天安門前右方,建築面積達171,800平方米,建築平面呈「山」字形,外部是淺黃色花崗岩牆面,上有黃綠相間的琉璃瓦屋簷,下有5米高的花崗石基座,正門面對天安門廣場,門頂上鑲嵌著國徽,迎面有12根25米高的淺灰色大理石門柱,周圍有134根圓形廊柱。
人民大會堂由中央部分的萬人大禮堂、北部宴會廳和南部人大辦公樓三部分組成。中央部分的萬人大禮堂是人民大會堂的主體建築,大禮堂平面呈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主席台達600平米,設有座位300個,有聲、光、電等設備。禮堂頂部有500盞滿天星燈和一個巨大的紅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北部宴會廳是舉行國宴和盛大招待會的地方,足以容納5千人的宴會和1萬人的酒會。宴會廳四周共有28根瀝粉貼金廊柱,天花板有玻璃鋼壓花圖案和彩色藻井。南部人大辦公樓部分則包括33個會議廳,分別以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命名,各個會議廳均按地方特色裝飾佈置,二樓就設有外賓休息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