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谰醒”?

  如果有人动不动都“插嘴”发挥自己的见解,实际却“无料到”的话,我们会大骂“懒醒”。

  原来,“懒醒”的正字是“谰(音栏lan2)醒”,就是假装聪明的意思。

  这个字在《广州话普通话词典》就有收录,正写为“谰”。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字是经常出现的,例如“谰靓仔”、 “谰好人咁”、“谰叻”、“谰得戚”、“谰高窦”、“谰正经”、“谰有宝”等等。

  周星驰在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就有一句:“你唔好谰醒,你捉我字虱之嘛!”

  延伸阅读: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扬州炒饭原是皇帝吃的?

  香港人喜欢吃的“扬州炒饭”,是用鸡蛋、虾仁、叉烧等食材烹调而成的美味炒饭。扬州炒饭远近驰名,它的由来有什么特别呢?

  这道美食的由来有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相传是隋炀帝南巡江都(今扬州)时,命人煮他喜欢吃的“碎金饭”,就是鸡蛋炒饭,从此扬州人便把金色的鸡蛋炒饭称为“扬州炒饭”。

  也有另一个传说,扬州炒饭出自民间。早在春秋时期,扬州古运河邗沟上的船民,喜欢用鸡蛋炒饭。当时人们会把中午的剩饭留到晚上,加入一两只鸡蛋...

“踢嗮脚”与马有关?

  香港人生活节奏急促,工作压力大,每天都要“踢嗮脚”。“踢嗮脚”原来还与马有关,你又知道吗?

  一群马赛跑的时候,前马蹄与后马蹄交替迅速,在旁边看起来就像马脚互相在踢一样,非常忙乱,就形成所谓“踢脚”了,而“踢嗮脚”的忙碌程度就更胜一筹了。

  这个词到了今天亦很常用,形容非常忙碌、忙乱的感觉。

  延伸阅读:䟴脚 (un 脚) 

厯厯乱

  房间太乱没有打理、工作桌上堆满杂物,我们都会忍不住说一句“咁立立乱呀”!

  “立立乱”正确写法应该是“厯厯乱”。

  詹宪慈《广州语本字》:“形容乱之词也,俗读厯厯,若立立。”

  “厯”一般被视为“历”字的异体字,原本有经过的意思。

  但放在“厯厯乱”中,就没有经过的意思了,不少语言学者认为“厯厯乱”是方言中约定俗成的讲法。

  延伸阅读:乱噏廿四 

一抽二掕

  购物过后,两手拿着几袋战利品回家的样子,常用“一抽二掕(lang3)”来形容。

  一抽二掕,也有人写成“一抽二襱(lang3)”,读音和意思都是一样的。

  究竟什么是“掕”?“掕”字有用绳扎紧,用勾挂住,或者把东西捆在一起的意思。“一抽二掕”形象化地描述了左一袋右一袋的样子。

  形容同样景象的,广东话中还有“藤掕瓜、瓜掕藤”,也非常常用。

  延伸阅读: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

庹缩

   如果被人说“庹缩”,你的形象就没了。

  “庹缩”,粤音为“度叔”,意即形容很懂得精打细算、甚至占别人便宜的人。遇到这种人的话,就要避而远之。

  明朝梅膺祚所撰的《字汇》中说“庹,两腕引长谓之庹。”意思是说, 指成人两臂左右横伸之间,由左手的指尖到右手指尖的距离,合起来约有五尺。《直语补证 · 庹》中则说:“以手量物长短曰庹。”

  总之...

一帗

  “一帗”的“帗”字大家懂得读出来吗?这样标音一帗(音弗),大家一定明白是什么了。

  广东话中的“一帗(弗)”,意思是一小部分。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一幅巾也”。《汉书 · 食货志》:“布帛二尺二寸为幅”,未到一匹。在古时,做衣用布匹都以“匹”计,未到匹就有很少一幅布的意思,意思就是小小的一块布。

  到了现代,一帗也就是用来指某东西的一小部分的意思。

  延伸阅读:“二打六”原...

长隑隑

   当看到一篇文章很长的时候,你可能会说:“文章长隑隑,点睇呀!”

   “隑”字在西汉扬雄(前53-18年)《方言》中有所载:“隑,陭也。”另卷七:“隑企,立也……委痿谓之隑企。”意思指梯子、站立、不能行走的意思。

   在三国魏张揖(生卒年不详)撰的《广雅》中,“隑”字出现了三次,分别有“长也”、“立也”、“陭也”之解释。

   而有趣的不在“长”的意思,而在读音上...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敬守此心 则心定,敛抑其气 则气平

  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除了要善良外,还要心平气和。在古书中,就有一句“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这句话出自金兰生的《格言联璧》。金兰生是清代学者,用了数年功夫,饱览经史典籍和先哲语录,编成《格言联璧》。这部书的最大特色,便是将格言仔细地分类,有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等11类,所编选的格言都是朗朗上口的名言警句,很有启发性。

  延伸阅读: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

  孔子的好学人人都知,他的自我学习态度是“学而不厌”,他同时也要求学生有这样的学习态度。

  《论语》里收录了许多记载孔子好学的名句,其中一句名句就是出自《论语 · 泰伯第八》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学问好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恐怕会丢失。”套用今天的话语,就是学习要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延伸阅读:世事洞明皆学问...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与吃有关?

  这句话出自于《礼记 · 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意思是透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才明白做学问时会遇到的困难。

  这句话是说做学问要亲身经验,才体会得到个中原因。

  其实在这一句前,就有“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学习与吃原本是两码子事,但作者却用吃来比喻学习。作者认为,品尝到美食,是切肤地感受到那种满足;这就好像学习一样,亲自学习后,才能明白自...

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是形容一个人品格高尚的名句之一,来自“诗书画三绝”之誉的清代名士郑板桥。

  郑板桥曾在江苏镇江别峰庵读书,这一句话是他当年在屋门题写的对联。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意思是,居室清雅有致,地方不必大;花朵只要香气芬芳,数量不在于多。

  “室雅何须大”暗喻最重要是居住的人,如果屋主品德高尚,情趣自必高雅,就如花朵能散发香气,不在于多少。对联反映出作者的清高自洁、不媚...

知而好问 然后能才

  大学问家荀子在《荀子·儒效》中,对怎样成才,有一段传颂千古的见解:“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其中,“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意思就是指天资聪敏而又肯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就可以成为有用之才了。

  春秋时代,孔子被尊为“圣人”,大家都向他请教程问。然而,他不只教人,自己也会虚心向别人请教。

  有一次,他到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一进祖庙,他觉得每样事情都很新奇,不时向人问这问那。这个时候有...

有志方有智 有智方有志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曾经写过一首诗来劝告儿子。诗其中两句是:“有志方有智,有智方有志。”这两句话看似相似,实际大有不同,有“志”先还是有“智”先,是汤显祖想向儿子说明的道理。

  他想说:只有立下了远大的志向,才能勤奋学习,变得聪明。只有明白事理,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

  立志有多重要?国家首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有一个立志的故事。

  他在潘阳东关模范高等学堂读小学的时候,一天,魏校长问同学:“读书为了什么?”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说想发财,有说想为自己找出路。

  当校长问到...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我们经常劝勉年轻一辈说:“做人要有远见,志向远大一点。”在中华经典名句中,就有张载《经学理窟.义理篇》的“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志向不远大,精神又不集中,即使学习也不会有成效。

  张载是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指出学习要成功的话有两大要素,一是立志要高远,二是专心致志。

  他认为若是心不在焉的话,虽学习了仍会一无所成的,怎样才是心不在焉呢?就是不能专心致志,而要做到专心致志,指的不是个人的一时状态,而是这个人做事的惯常姿态。

  延伸阅读:古代“劝酒”有专门职...

心欲专 凿石穿

  形容坚持做下去最终得到成功的,我们一直会以“铁柱磨针”来形容,不过,也有同样言简意赅的形容词可以用的,“心欲专,凿石穿”就是其中之一。

  “心欲专,凿石穿”出自唐.张鷟《游仙窟》:“张郎心专,赋诗大有道理。俗谚曰:‘心欲专,凿石穿。诚能里之,何远之有!’”意思显而易见,就是一个只要专心一意,就算石头也能凿穿,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

  同样道理,在曾国藩《致沅弟.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有另一句有趣的形容,就是“坐这山望那山”。

  全句...

五一国际劳动节

  今天是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让我们说一下劳动节的故事。

  国际劳动节的由来源自一场1886年发生在美国芝加哥的工人集会。起初这场示威游行的诉求只是劳工们想争取缩短工时,后来国际上为纪念这一个行动,就出现了“劳动节”。

  不过,美加地区都不以5月1日为劳动节,而是在9月的第1个星期一庆祝。

  更多国家和地区是将5月1日设为劳动节,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法...

百丈竿头须进步 VS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鼓励别人再接再厉,我们会说“祝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古书中,则有“百丈竿头须进步”,哪一个才对?

  先说百丈竿头须进步,出自道原《景德传灯录 招贤大师偈》。竿头是竹竿的最顶部,高于竹竿的顶处,就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学问和成就即使已达到一定高度,也要继续努力,不断求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则见于宋.朱熹《答巩仲至书》:“故聊复言之,恐或可以少助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之势也。”及元.张养浩《折桂令.功名百...

学问勤中得 荧窗万卷书

  成材必须苦学,所以有不少古语都与勤学有关,例如“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当中还隐含了一个典故。

  “学问勤中得,荧窗万卷书”出自汪洙《神童诗》,意思是学问需要勤奋学习才能得到,就像前人以囊荧取光,勤奋夜读诗书一样。

  “荧窗”就是指晋人车胤的故事。车胤少年时十分穷苦,吃都吃不饱,更别说晚上有油点灯供自己学习了。为了能够利用晚上读书,他捉了荧火虫放在小袋子内,借用荧火虫的一点点光来读书,终能成...

“君子用世 随大随小”下一句是?

  我们形容做人要尽力、负责任,在古代便有一句名言:“君子用世,随大随小,皆全力赴之”。

  君子用世,就是为世所用的意思。在世做事,要的是积极投入的态度,无论做大事也好,小事也好,都要竭尽全力,做到最好。这就是君子应有的态度。

  原句出自魏源的《默觚 · 治篇》,而这位魏源是何人呢?

  魏源 (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晚清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天才...

范仲淹烧蚊帐

  节俭是中国传统美德,在司马光《资治通鉴 · 梁纪》就有一句名言:“俭约,所以彰其美也。”就是指勤俭节约,可以彰显一个人的美德的意思。

  北宋名臣范仲淹本是以节俭闻名的,他曾对儿子说过:“我最不愿意的,是看着儿女安享父官的富贵俸禄。”

  当年,第二位儿子纯仁结婚时,曾请匠人以高贵的绮罗制作蚊帐。范仲淹知道后十分生气,对儿子训斥一番:“吾家素清俭,安得乱我家法”,并警告说:“如将罗帐拿来家中,‘当火于庭’。”儿子听后惭愧不已,遂不再...

过则无惮改 独则毋自欺

  当我们做错事,但用诸多借口为自己开脱时,会被人说“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古时一句类似的,即是周希陶《增广贤文》的“过则无惮改,独则无自欺”。

  这句话的意思是:犯了错不要害怕改过,独处时也不可自己欺骗自己。

  古时,能够做到过则无惮改的,就有著名的“周处除三害”故事。

  周处是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官宦之家子弟,有一身武艺,可是经常欺压百姓,令百姓见他纷纷躲避。

  有一天,他听到一位老人说起当地有“三害”:一害是山中有虎,经常伤人;二是水下有...

王羲之的“墨池”

    我们日常工作常常会遇到困难,如果抱着“将勤补拙”的心态,必定事半功倍。《礼记 · 中庸》就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句话就是说:别人做1次能做到的,我做100次去完成它;别人做10次便做到的,我做1,000次去完成它。如果真的能够跟这个方法去做,即使天性愚笨的,也必定可以聪明起来;即使本质柔弱的,也必定可以刚强起来的。

  书法家王羲之,成名之前一直都好学不倦,甚至因为疯狂写书法,令到家中池塘变成一池墨水。

 ...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

  如果有人做事态度认真,又有求真的精神,我们会赞美这人做事“实事求是”,是一位能干可靠的人。

  在古圣言上,有一句更文雅的语句来形容,就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出自班固《汉书 · 景十三王传》,由颜师古作注而得出这优美的释文。这句话意思就是务必寻求事实的真相,常常有求真的精神。

  这句话语原本出自《汉书 · 景十三王传 · 河间献王刘德》,刘德是西汉景帝第三子,被封为河间王。刘德修学好...

不贵于无过 而贵于能改过

  要成功,就要经得起挫折。古代很重视个人的修养,特别看重“错而能改”。

  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中有一句名句“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就是说一个人从来没有犯错固然值得欣赏,但更可贵的就是一旦犯了错而能改过自新。

  在古圣言书中,不乏错而能改的教导。除了王守仁外,有司马光《资治通鉴 · 汉纪》中的“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可以...

知耻近乎勇

  中国有不少自古流行的金句,当中都有大智慧,其中儒家学说对于“修身”之道,就有一句名句:“知耻近乎勇”。

  这句话出于《礼记 · 中庸》,意思是指知道羞耻,就接近成为一个勇敢的人了。一个人有了羞耻的心,即是懂得自省,如能进而自勉自励,勇于改过,就是真正的勇敢,达到“修身”之道。

  中国古代有不少伟大人物都有知耻之心,成就崇高品格,例如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庄子“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以及...

春雨贵如油

  踏进春天,大家可能对湿闷的天气感到烦闷,不过对农夫来说,春雨是非常可贵的,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这种说法在宋朝已出现。宋《景德传灯录》卷一道:“春雨一滴滑如油。”古时油是一种贵价的生活用品,因为油能够点灯、煮菜、生火、取暖,是赖以生存的用品。

  春天下一场雨,是喜雨,能润泽大地万物,像油一样重要。

  明代《春雨》也有说:“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学士,笑坏一群牛。”可以看到古人对春雨...

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古代农夫相信:一年收成好不好,看清明就知道。这句说话怎么解?

  传统上,清明节的天气,预示一年的农耕,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重要节气。

  其中一个广为人知的谚语,就是“清明晴六畜兴  清明雨损百果”。

  意思是清明这天如果放晴的话,就预示整年作物丰收、牲畜兴旺;相反,清明节下雨的话,需要大量阳光的果树遇上阴天,产量及品质便受到很大的伤害了。

  延伸阅读:清明南风夏...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清明节又称为植树节,清明节植树风俗在不少地方都一直保留着。这是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树木成活率高,生长快。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说法,就是在告诉人们,抓住农时,适时种植,一年收获就能丰收了。

  这句谚语还与祭祖有关。

  古时的陵墓和山坟大都在野外,每年只有祭祖的时候人们才会去扫墓。每到祭祖的时候,人们往往发现坟墓被杂草覆盖,不容易寻找,于是有人在坟头种植上四季常青的松柏,让坟墓变得显眼,下一年扫墓...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