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湖舊照片 看回鄉過關歷史演變

撰文︰華思齊

  若非疫情,大概不少港人都已回鄉度歲。羅湖是其中一個香港人北上的熱門口岸,由昔日古舊的羅湖鐵路橋,到如今現代化的聯檢大樓,立於深圳河之上的羅湖橋,記載改革開放前後血濃於水的中港親情。

   曾經何時,返一趟鄉下過年相當折騰,由紅磡坐火車到羅湖就要兩個鐘頭,而且班次疏落,一天就那一兩班,過時過節才會增加班次。為求盡早回鄉,很多人天未光便摸黑到火車站。當年中國內地物資匱乏,港人回鄉總是大包小包,人多行李多,大汗疊細汗,不舒服的感覺可想而知。

  然而,最令人頭痛一幕,尚在後頭。

  那時國內一窮二白,港人回鄉,總會攜帶大量物資北上接濟親友,然而不是所有東西都能帶返內地。當時的查驗規則,概括而言就是「10米布、3斤花生油、36件商品」,除了上述免稅品,其他東西要麼徵稅,要麼退回香港。

1960年代的羅湖火車站,穿著光鮮的旅客在月台候車,部分人以擔挑攜帶物資回鄉。(圖片來源:Getty)
1960年代的羅湖火車站,穿著光鮮的旅客在月台候車,部分人以擔挑攜帶物資回鄉。(圖片來源:Getty)
圖為1960年代的羅湖火車站(英段)的邊防通道。(網上圖片)
圖為1960年代的羅湖火車站(英段)的邊防通道。(網上圖片)

  1957年重建的羅湖橋(日本侵華期間被英軍炸毀),是中國對外的一扇重要窗口。昔日羅湖邊檢對入境內地物品有嚴格限制。據昔日關員引述,改革開放前,間諜活動猖獗,為免在行李中隨時撿出炸單,檢查棚外有個坑,發現爆炸品便直接扔進去。

  不過,大部分時間關員搜的都不是炸彈,而是反映兩地物質差異的經濟商品。

  由於搜查嚴格,盤問仔細,要通過邊防檢查,動輒花費三、四個鐘,物資愈多,盤問愈長,過程令人身震又心震。為了避過徵稅,很多人過關前,盡可能把最多的長褲外衣套上身,過關後把大汗淋漓的衣物脫下來,帶回鄉送給親友。

1970年代,人們在羅湖華段與英段的路軌之間徒步而行。(圖片來源:新華網)
1970年代,人們在羅湖華段與英段的路軌之間徒步而行。(圖片來源:新華網)
80年代羅湖火車站,頭戴草帽、身穿白汗衣的旅客以大包小包的紅白藍袋盛載物品回鄉。
80年代羅湖火車站,頭戴草帽、身穿白汗衣的旅客以大包小包的紅白藍袋盛載物品回鄉。

  穿過的舊衣、幾斤油,今天看來不算甚麼,對於當時實行計劃經濟、糧油雜貨都得憑票購買的社會,卻異常珍貴,是有錢也未必買到的奢侈品。

  由50年代羅湖邊檢站成立,到1985年羅湖口岸聯檢大樓落成,橫跨深圳河上的羅湖鐵路橋,變成雙層的聯檢通道橋,旅客攜帶的行李亦出現變化,由糧油雜貨到家電手錶,由大包變細包,由輸入到輸出。

  改革開放,拉近中港的經濟差距,模糊了富足與匱乏的邊界。一河兩岸40年,羅湖,不再是那道狹小單向的窗,是促進兩地互動多向交流的歷史見證。

1985年6月,羅湖口岸聯檢大樓落成,由雙層的通道橋連接港深口岸。(網上圖片)
1985年6月,羅湖口岸聯檢大樓落成,由雙層的通道橋連接港深口岸。(網上圖片)

尼克遜訪華 中美建交的採訪花絮

鄧小平空中過年 訪問美國外交破冰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Sony Walkman當年風靡全球。革命性的科技,徹底改變人們聽音樂模式,將想聽的歌「隨身攜帶隨時聽」

Walkman改變潮流 為改革開放引入音樂革命

2:13

廣州白天鵝賓館 改革開放首間五星飯店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改革開放

人民路高架橋

改革開放|全國第一座城市內高架橋 廣州人民路高架橋令人又愛又恨?

十四五規劃

2:13

十四五創科篇|「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未來經濟 人工智能成重點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入門篇|多圖詳解 全球有哪些國家參與一帶一路?

編輯推薦

神舟十六號升空創多項第一 航天工程師 載荷專家首登「天宮」

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 景海鵬四度上太空

香港 航天 科研

香港農業研究首次「上太空」 有哪3方面重要意義?

展望2023|中國航天3大任務逐個數 第三批太空人出征成焦點

中國航天|駐守天宮 中國太空人能吃到甚麼水果?

天舟六號發射 為中國太空站送「快遞」包括70公斤水果

中國航天;嫦娥七號;重型火箭;天問二號

一文看清2023中國航天焦點:重型火箭 嫦娥七號 天問二號等全面推進

3:20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路」機遇 甚麼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3:20
絲綢之路經濟帶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聯通 甚麼是「絲綢之路經濟帶」?

2:10
一帶一路地圖;一帶一路科普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怎麼建?一文看清5大合作重點

2:10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是甚麼?

3:04
故宮鐘錶館

我們的故宮|鐘錶館的精品知多少?

3:02

我們的故宮|甚麼是小滿動三車?

3:32

十四五創科篇|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是甚麼?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當代中國-中青時評
中青時評

「鐵路+旅遊」激發旅遊市場新動能

中美關係尚未到解凍階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環球網 社評
環球時報 社評集

中美關係|歡迎中美關係「解凍」 但美國必須來真的

2020年6月3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牛畏予逝世

著名女攝影家牛畏予逝世

「半夜雞啼」有甚麼特別?

  半夜三更,又未到天曉時分,卻有公雞在啼叫,為甚麼呢?

  成語有一句「半夜雞叫」,源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指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逃亡至函谷關的典故。當時規定雞鳴時關門才會開啟,可那時未到雞鳴時分,孟嘗君因為出關心切,命人扮雞鳴叫,結果成功出關。後人便以「半夜雞叫」形容突然發生,而又帶點不好的事情。   「半夜雞啼」還有一句歇後語的,與這個成語沒...

12種「貓」

     貓科動物通常被認為是生態系統的健康指標之一,中國是世界上野生貓科動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最新的一次調查顯示,中國現有野生「貓」共有12種,一起來看看有哪些: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