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3日

著名科學家鄒承魯逝世

  2006年11月23日,國際著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鄒承魯在生物化學領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開創性工作,他是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曾兩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四度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及第三世界科學院生物學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陳嘉庚生命科學獎,並多次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鄒承魯是迄今在國際性叢書《Comprehensive Biochemistry》生物化學史欄發表自傳的唯一一位中國生物化學家,他對世界生物化學的貢獻已得到承認並載入史冊。

  祖籍江蘇無錫的鄒承魯於1923年5月17日在山東青島出生,1941年畢業於由天津遷到重慶的南開中學高中部,同年考入在昆明的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並於1945年畢業。1947年鄒承魯遠赴英國留學,師從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生物化學家凱林(Keilin)教授從事呼吸鏈酶系研究。研究生期間,他在國際上最早嘗試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係,發現了細胞色素C1與線粒體結合前後性質發生很大變化,證明細胞色素B與琥珀酸脫氫酶不是同一個物質。及後,由其單獨署名的論文在英國Nature雜誌發表,即使在半個世紀後仍不斷被人引用。

  懷着一顆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鄒承魯在1951年獲得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後便立即回國,並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當時鄒承魯與王應睞等合作純化了琥珀酸脫氫酶,並發現輔基腺嘌呤二核苷酸與蛋白部分通過共價鍵結合,這是以往從沒有發現過的。他們對呼吸鏈和其他酶系的系列工作奠定了中國酶學和呼吸鏈研究的基礎。1958年,他參與發起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負責胰島素A、B鏈的拆合。他和他年輕的同事們成功地完成的這項工作確定了胰島素全合成的路線,為中國科學家最早完成人工合成胰島素做出了重大貢獻。

  20世紀60年代初鄒承魯回到酶學研究領域。他建立的蛋白質必需基團的化學修飾和活性喪失的定量關系公式被稱為「鄒氏公式」,繼而被國際同行廣泛採用;他創建的確定必需基團數的作圖方法被稱為「鄒氏作圖法」,已收入教科書和專著。有關蛋白質結構與功能關系定量研究的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65年,鄒承魯最早提出了酶的可逆與不可逆抑制之間存在共性,可以用統一的動力學理論來處理。他系統地研究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可逆與不可逆抑制,提出了確定兩種抑制中各種動力學常數的新方法,開創了酶催化動力學一個新的理論分支,並解決了傳統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有關綜述應邀發表在國際酶學領域權威性的叢刊《Advance in Enzymology》上。這是至今中國唯一的一位在此叢書發表綜述論文的中國生物化學家。

  鄒承魯是中國科學界的典範,他把自己的一生無私地奉獻給了國家、人民和中國科學事業,他的精神將永遠鼓舞和激勵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攀登高峰。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引黃濟青

1989年11月25日

山東「引黃濟青」工程建成通水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錢坤喜

1987年11月24日

錢坤喜研製成電動全人工心臟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世界針灸學術大會

1987年11月22日

首屆世界針灸學術大會在京召開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中國科學技術館

1984年11月21日

中國科學技術館在北京奠基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