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布未來40年減碳時間表 2060年實現碳中和

編輯︰康文

  中共中央、國務院10月24日印發《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被視為是中國達成減碳目標頂層設計文件。《意見》中明確提出了中國達成「碳達峰」以及「碳中和」的時間表,預計在2060年時,全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會高達80%以上並實現碳中和目標。

 

中國分階段減碳減排 2060年8成使用非化石能源

  2020年12月1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巴黎氣候協定》簽署5周年的視像峰會上,承諾中國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經過近1年的部署,中央終於發布相關意見,公布針對「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具體執行細節。

經濟發展-碳中和路線圖1
中國是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之一,碳排放量佔全球的四分之一以上,因此中國採取的任何減排措施,都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根據《意見》中的時間表,中國減碳行動將分為3個階段。

  到2025年,中國使用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要達到約20%,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1%,並有180億立方米的森林儲蓄量。屆時,每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要比2020年數值減少18%,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3.5%。

  到2030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峰值並且穩中有降,尤其是GDP能耗和碳排放都要實現大幅下降,其中單位GDP碳排放相比2005年要有超過65%的減少。同時,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上升到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

  到了2060年,中國要實現承諾的碳中和目標,全面建立起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並且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80%以上。

經濟發展-碳中和路線圖2
中國近期因為煤炭價格上漲而出現「電荒」,反映發展依賴化石能源的危險性,也凸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性。因此國家正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電力系統,其中能夠24小時穩定發電的光熱系統有望扮演重要角色。(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新華社指出,作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中的「1」,《意見》為中國碳達峰和碳中和重大工作進行系統謀劃、總體部署。

  延伸閱讀:世界第二大 白鶴灘水電站每年減碳排放5100萬噸

促進社會綠色轉型 中國遏制高耗能項目發展

  由於實現碳達峰同碳中和是一項多維、立體、系統的重大工程,涉及到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所以《意見》中也提出多方面的多項重點任務,明確國家達成雙碳目標的路線圖,也為各行業調整指明方向。

  《意見》明確要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並且深度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其中要優化產業結構,最直觀的就是要遏制如煤電、鋼鐵、水泥、石化等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盲目發展,並對節能環保、新能源、採用低碳裝備和組織方式的項目增加支持力度。

  同時,《意見》也提到要加快完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逐步擴大碳排放交易的覆蓋範圍,完善配額分配管理。

經濟發展-碳中和路線圖3
氫能是公認的低碳能源,中國很早前就發現氫能的潛力並制定了相關發展規劃。目前中國在氫燃料電池和氫能汽車產業化方面已經處於全球領先地位,未來預料氫能會在達成碳中和的路徑上發揮更大作用。(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另外,作為目前世界公認的清潔能源,發展氫能有望成為中國順利實現雙碳目標的助力,所以《意見》提出中國要增強氫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不僅如此,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技術要在節能減碳中發揮更大作用,與綠色低碳產業進行深度融合。

  延伸閱讀:氫能加油站全國最多 佛山建國家級氫能產業園

1:45

中國正式申請加入DEPA 推動全球數碼經濟合作

「十三五」科技創新展 習近平:繼續突破科技發展難題

1:58

港珠澳大橋擬接深圳 追加支線「單Y」變「雙Y」

全球競爭激烈  中國擬在京滬及大灣區打造人才高地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1:50

十四五入門篇|甚麼是「十四五」規劃?

一文看懂「新質生產力」 它如何改變日常生活?|懶人包

灣區百科|粵港澳大灣區是怎樣誕生的?

2:10
一帶一路地圖;一帶一路科普

一帶一路入門篇|一帶一路怎麼建?一文看清5大合作重點

中國冀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次分配並非「均貧富」

1:54

中國公布未來40年減碳時間表 2060年實現碳中和

9348萬人|中國7年創造脫貧奇迹

全球最富裕城市

全球最富裕城市|香港百萬富翁人數重返前10位 這座中國城市增長率勝美國

WeChat